POST TIME:2018-12-03 21:48
摘要:投資人和創業者蜂擁至內容付費行業。火燒正旺的“知識”“內容”付費趨勢和迅速崛起的公司其實很好的印證了這一點。
付費內容從2016年7月呈現了一發不成收拾的井噴之勢,馬東帶《奇葩說》辯手上喜馬拉雅FM賣課程 10天如何賣了1000萬,問答類的產品“分答”在伴侶圈火爆起來,羅振宇的得到 APP,下載過百萬,推出的李翔、和菜頭等內容和項目均受到熱捧。
據說李翔一次性收到了 1500 萬的預訂費用。但接近年底后似乎逐漸冷卻,如一團滾燙火苗逐漸熄滅在冰河之中。
投資人從papi醬方撤資,各付費內容平臺開始加大力度打磨音頻產品,少有市場聲量。而2016年底分答A+輪融資,知乎于2017年初完成1億美元D輪融資,又一度讓人看到了付費內容的希望。
由此可見,投資人的力量不言而喻,他們的想象力表現在所投領域的未來發展。
內容付費之所以在近兩年井噴,我認為更是整個時代的內容匱乏導致。
綠洲之所以受到追捧,是因為荒漠的存在。文化荒漠表現在網絡用語泛濫成災,明明是紛歧樣的人,經歷的事情千差萬別,最后都能劃歸同一個詞來概括,這就是文化荒漠的表現。
從收視率30%的春晚,到收聽率3-5人部門會議,網絡用語侵蝕著漸漸遠離文化熏陶的現代人。人們接觸外在的方式越來越多樣,手機,電腦,快速變更的戶外廣告牌都在向你昭告著即將到來的未來和眼下最值得追捧的生活方式。
而這些內容的出產方,也許真的并不都是受過文化熏陶的人,他們也和廣告受眾一樣,看著一樣的電影、瀏覽著相同的熱點、價值不雅觀也趨向統一而乏味。
而知識付費是內容付費領域的另一個場景細分,知識付費的井噴原因有三:
1.版權環境逐漸得到好轉;
2.互聯網免費內容信息泛濫,與之相對應的是精細化優質內容嚴重匱乏;
3.自媒體訂閱號興起,各類不實信息逐漸增多,為短時間內吸引眼球不擇手段產出內容。
付費內容為知識內容付費鋪平了道路,一些用戶愿意用少量金錢成本換取其需甄選優質內容所花費的大量時間成本。
出品方的品位和知識儲備決定了影響哪一類的受眾。而出品方持續產生內容的能力和投資人的想象力決定了這些出品方的壽命。
從得到、分答、到知乎和喜馬拉雅,各家在泛娛樂內容付費和知識付費上都各有涉足。但是在較為混沌的付費內容市場,分清內容與知識的楚河漢界是后期發力的關鍵。
得到與分答這樣的平臺是偏知識付費,微博和喜馬拉雅是偏內容付費。
知識付費更像大學,平臺方作為教師的辦理者,要對平臺上的教師(知識大咖)有責任和要求,提供的知識要在必然范圍內經過考驗,有實際操作的意義。能夠幫手到用戶。
內容付費更像是誠品書店,有各種各樣的作者提供各種各樣的內容,更多的內容是偏向娛樂性和常識性。
由于人類自身的惰性所致,對娛樂的喜好遠遠大于對自我成長的升級巴望。“三天打漁,兩天曬網”不止是古代人三分鐘熱度的表現,更是對于現在知識付費主流消費群體的寫照,數據是對市場發展的鐵證:
稍微統計了一下十點課堂、知乎live、得到、喜馬拉雅四個產品的付費內容購買量,其中十點課堂統計的是全部19門課程,得到統計的是全部付費專欄,喜馬拉雅和知乎live統計的是做過小講講主的人,數據如下:
十點課堂:看得出來時在做實用的精品課程,課程數量少,只有19個,定價在50~199之間,多為99元。平均銷量23208份,中位數為22000份,大多集中在10000到30000之間,僅4個課程沒有過萬。銷量最高的為劉軒講心理學,售出87000份。
得到:主要是各個領域,尤其是商業的專業人士的課程,共有24個專欄,定價均未199元,平均銷量為48803份,中位數為48118份,僅3個課程沒有過萬。銷量最高的為李笑來,售出15萬份。
知乎live:11位小講講主開過知乎live,平均參與人數為2366人。除戰隼單場過萬,最高一場3萬以外,其它均未過萬。除去戰隼的數據,每場live平均參與人數為1575人。除戰隼和趙伊辰外,同一講主小講銷售量均高于知乎live。且同一人多次開知乎live,數據會極速下滑,戰隼的知乎 live參與人數已從第一次的30000,跌至比來一次的2000。
喜馬拉雅:20位小講講主在喜馬拉雅上有音頻節目,其中11人位免費內容,9報答付費內容,只能通過第一期內容播放次數估計付費人數,平均銷量為52000人。最高為水哥和其他最強大腦的組合,銷量19萬。除去水哥的節目后,,平均購買人數為35000人,中位數為14000人。價格為69到218不等,大多在100元以下,訂閱人數集中在1萬到2.5萬之間。但系列內容后期收聽量下滑嚴重,幾期內容后收播放量會降到5000到10000擺布。
由此可見,數據均呈現了下降趨勢。那么以上公司在“內容”付費和“知識”付費的激烈競爭中,如何不被潮水吞沒呢?
在虛擬內容的競爭中,讓差異化越來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