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全球市場份額之牛耳的中國制造”,打拼三十年后的一個血的教訓就是:賣得多與賺得多真不是一回事兒。就是用虧本價把競爭對手基本上滅完了,但自己產品的市場價格、性能標準依然還是別人定奪。交了這么多年的學費,制造業的當家人意識到:國際化是必須的,不然生存都是問題;但要在價格與標準上有發言權的話,創新是跳出市場份額與規則制定權對立怪圈的唯一出路。
很顯然,上述結論不只是適用于中國制造業,對于正處于發展瓶頸中的中國外包產業同樣適用。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外包產業在市場份額、營業額、利潤率方面尚處于國際行業中的低端,但國內外對我國外包產業的期望值卻非常高。其實,就離岸和近岸的國際外包業務而言,中國外包整體的競爭實力與盈利能力可能還不及一些中型國家,例如波蘭的應用開發、菲律賓的呼叫中心、墨西哥的供應鏈系統。跳出目前這種內熱外冷的困頓是中國外包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創新興許是唯一的途徑。
服務外包業與中國IT整體業并不一致
中國與多數IT大國不大相同的一點是:軟件業、IT服務業(包括涉及硬件系統的系統集成行業)與服務外包業在中國基本上是分散和相互割裂的。IBM是全球外包第一,也是軟件行業前三,更是IT服務業第一;印度的軟件業前五位,也是外包輸出量的前五,更是印度IT服務業總量的前五位。這些領軍企業在多個行業占據領導地位,說明這些企業具有一些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國內IT業領軍企業的分散性導致了不少國際外包專家誤讀了中國外包業、中國軟件業,以及與此相關的電子商務與互聯網產業。我們有電子商務的阿里巴巴,但還沒有服務外包業的阿里巴巴”;我們有網絡搜索的百度,但還沒有外包業的中國Infosys”,能夠彌補這種分散性的只有創新。華為就是最好的一例:2013年4月華為與沙特阿拉伯航空公司(以下簡稱沙特航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聯合在阿卜杜拉國王經濟城建設綠色IT產業園,作為沙特航空未來的研發中心和培養沙特ICT產業發展所需人才的創新中心。這是中國IT公司為數不多的全盤為第三方企業或者機構承接端對端的IT方案——服務外包的真正高端。
華為2012年年報顯示,2012財年實現銷售收入2202億元,同比增8%,凈利潤153.8億元,同比增32%。值得注意的是,去年華為研發費用支出為301億元人民幣,為凈利的近兩倍。根據公開資料,華為研發投入逐年上升。顯然,長期堅定的研發資源投入不僅支撐了華為商業上的成功,亦為之帶來了技術標準上的全球話語權。
價格低廉不再是核心競爭力
服務外包業的本質的確是為他人做嫁衣”,但沒有創新,依舊是隨時可以撤換的散亂的制衣車間,而不是難以替代的服裝廠,更不是被眾人追捧的設計師。創新之路不是中國外包的錦上添花,而是真正意義的雪中送炭。在目前這個退市”、轉型”彌漫的冬天,沒有創新提供的炭火,那怕是星星之火”,中國外包還真難撐過這個嚴寒的冬天”。
能夠編寫軟件程序、價格低于美國市場價的人力資源,全世界估計有接近七八千萬,五大洲有100多個國家擁有這樣的資源。那么,為什么絕大多數的國際買家依然只采購十余個國家的幾十家供應商?
關鍵在于,價格低廉不再是什么核心的競爭力,比這個重要的是價格怎么低下來的、能夠維持多久、會帶來多少風險。另外,除了價格外,你還有什么別的附加值:沒有物美,再價廉也沒有什么意義。
事實上,除了人力資源與政府扶持外,依靠開發經驗的積累、解決方案的充實,以及方法論建立,同樣能夠把外包成本降下來,而且這種減少成本的方式更加持續、穩定,各團隊均可復制,屬于高層次的成本減少戰略,而這些多出來的利潤需要供應商通過在程序編程這一最為基本的技術手段上進行研究與創新。同樣一個項目、一個具有學習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團隊,可以在兩個月就能交付端對端的交鑰匙工程,但那些超低價的團隊可能需要半年手把手的扶持、每周三次的監控才能完成。再大的價格差異早被這延遲的時間、管理的投入、質量的監控吃掉了。
過去的十年,國際外包的主要變遷之一就是研究創新如何持續而穩定地減少外包成本與交付風險的新模式,例如團隊協同、全球交付、改變管理等。沒有獨特的競爭力與附加價值,對于服務外包的買家而言,單純的低價成了危險的信號。只有創新才能讓低價”生輝。
質量和按時交付是關鍵
質量的保證是讓低價變得有意義的前提,按時的交付是低價轉換成營收的關鍵。實施外包項目的理想境界可以總結為全球最低的價格、最快的速度、最佳的質量與最佳的設計,但現實中,這四個外包業務因素是互相制約而又互相依存的。失敗的外包一定是上述四個因素當中至少一項突破了買家的底線。如何協調好這四個貌似矛盾的外包業務因素,從而為客戶實現投資的最大回報,是外包服務提供商的整體能力、經驗檔次的最好體現。
一個企業可以人為地降價來獲得訂單,也可以集中企業所有力量突擊訂單,甚至可以請外部資源來單獨設計與質量跟蹤,但是能夠持續地協調四方面因素來實現企業的持續營收與發展,沒有研發、沒有創新,企業難以做到。從全球外包的報價單來看,在中國和印度企業都參與的項目中,印度企業無論在價格、交付期還是附加值上,都不是中國企業的對手,但是它們卻在開發方法論、質量管理系統這些自主知識系統上明顯超出。最終的結果是多數單子花落印度企業之手。
從表象來看,中國外包的發展瓶頸是因為處于外包行業價值鏈的中低端,而從本質上看,這個尷尬的定位其實來源于中國外包的交付能力處于全球行業鏈的中低端這個事實。因此,不算不公平。中國外包的發展必須往上爬”,這不容置疑。但如何往上爬,卻是熱火朝天爭論了十幾年的一個老話題。
國際外包現在可不是金融危機臺風后的平靜,更像是更大風暴來臨前的風起云涌:行業領軍者們伸向了新的領地,新的挑戰者層出不窮。靠單槳滑行的中國外包,風險更多了。沒有甘于寂寞的創新、甘于沉靜的積累,靠借貸、靠復制、靠拼湊,中國外包難以走出紅海。
作者簡介:
Stephan Sunn:現任職于一中國領先服務外包咨詢研究公司,負責全球市場。此前任職于一全球領先的技術研究與咨詢公司,負責亞太區的CIO,服務外包與企業IT戰略的市場推廣。
Kanth Krishnan:美國硅谷系列新興公司的創始人,供應鏈、IT構造、應用方案流程、軟件外包領域上的高級專家。目前任職于一供應鏈解決方案公司。
翁衛東:任職于一中國最大銀行的IT管理與技術應用部門。之前服務于政府機構、金融服務業的IT服務管理部門。在技術本地化、風險管理與人力資源配置上具有20余年的豐富經驗。
沙琦:中國一領先服務外包研究咨詢公司咨詢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