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爾濱的一棟寫字樓里,上百名工作人員坐在電腦面前,他們的工作讓人有些意外:處理美國人向美國保險公司發出的理賠申請材料。
這種由大型企業將非核心業務剝離,然后發包給專業服務供應商來完成的產業被稱為服務外包業,如今這種從發達國家轉移來的產業正在我國許多城市發展起來,它所具有的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吸納大學生就業能力強等一系列優勢,正引起業內外的關注。
服務外包業半年新增就業近30萬
我們在美國將保險索賠件掃描后發回國內,然后分析判斷索賠原因是否真實、索賠金額是否合理、被保險人的治療方案是否合理等。”哈爾濱嘉鴻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趙亮說,最后我們將這些情況反饋給美國的保險公司,作為它理賠的參考。”
其實,除了為客戶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服務外包還包括為客戶開發軟件、向其員工發放工資、設立呼叫中心、提供采購物流方案、新藥研發測試、動漫設計研發等等。
這個產業的市場不容小覷。有專業機構預計說,2010年全球國際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超過6000億美元。
目前跨國公司為應對危機,降低成本,增強競爭能力,紛紛將非核心業務剝離出來,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外包。”面對金融危機引發的外需萎縮,南京市副市長趙曉江說,這場危機使中國的服務外包產業面臨新的發展機遇。
一系列數字印證了這個產業良好的前景:到今年上半年,我國服務外包企業超過5500家,從業人數超過100萬。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形勢下,上半年服務外包企業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合同執行金額25.6億美元,同比增長32.5%。同期,全國新增從業人員29.7萬人,其中新增的大學畢業從業人員達23.9萬人。
服務外包產業優勢凸顯
面對當前能源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重壓,服務外包顯現出獨有的優勢:與制造業最高不超過15%的增值幅度相比,服務外包的增值幅度高達100%。從收益來看,服務外包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制造業來料加工的20倍,而能耗卻只有制造業的20%。
無錫市副市長方偉把服務外包形容為人腦加電腦”:一棟辦公樓里放上幾臺電腦就能工作,這與制造業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土地完全不一樣。
與傳統制造業會面臨運輸成本和產業鏈等問題不同,服務外包通過互聯網就能聯通全世界,產業并不受地域的限制。”哈爾濱市副市長叢國章說,服務外包為中西部和內陸地區直接參與全球產業轉移提供了機遇,甚至有助于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